您当前位置:首页 -> 葡萄酒文化

品美酒 赏美景 涨知识 ——感受一杯葡萄酒里的“三产”融合

来源:宁夏日报

2020-10-25
  10月23日霜降,早晨9时,致力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推广的杜健作为“第二导游”,一路带领来参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观摩体验的嘉宾领略当地风土,聆听动人故事,从一杯葡萄酒中品味种、酿、赏“三产”的融合魅力。

  今年春天的一场晚霜,让整个宁夏产区葡萄减产达到了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之间。到了采收季,气温又凉得比较早,对葡萄后期理化指标的积累不利。“因此,今年能坚持下来的葡萄都是好葡萄,同时对酿造工艺是个考验。不过,有挑战才出彩,所以特别期待今年的酒。”杜健说。

  位于黄羊滩的夏桐酒庄,两排枫树正黄得热烈。一行行、一列列历经风霜的葡萄藤,依旧挂在架上。地头一株尚未凋落的红色月季花成了嘉宾拍照的前景。

  “这里的花不是观赏的,它是葡萄田的助理‘气象员’,果农捕捉到花因气候发生变化后,就抓紧对葡萄进行全方位的体检。”杜健告诉嘉宾们。

  2010年,LVMH集团的全球第6个夏桐酒庄落户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此前,他们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夏桐酒庄。

  夏桐酒庄的落户,让中国有了首家生产高端起泡酒的酒庄,酿造出了多次在国内外葡萄酒大赛中荣获奖项的中国首款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传统法起泡酒。

  高水准源于精益求精的要求。从栽下第一株葡萄苗起,为了避免更多的光照,夏桐酒庄就根据地理微气候改变了葡萄架的行向。在栽种过程中,每一个支撑桩都用GPS定位,确保行距的整齐,提高机械化作业的精准度。考虑到气候特点,革新了葡萄架势,改变了修剪模式,每亩地年用水量也只有180至200立方米。

  不仅如此,酒庄将1000亩葡萄园分成4个区,安装了电子探头,分别对气温、土壤、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监测他们发现,酒庄两块相距600米远的葡萄园每年的积温相差100至200摄氏度左右,白天和夜晚的温差也不一样。正因为如此,两块葡萄园产出的葡萄品质也不一样,生产出的葡萄酒口味也略有不同,这对把控酿造工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车间里,酒庄助理酿酒师林先生对传统起泡酒的酿造方式侃侃而谈。

  为了精雕细琢酒的品质。林先生告诉大家,酒混酿前,大家会对基酒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品尝,“从早晨8点多开始,什么事不干,先喝,但尝了后会吐掉,唯一一个问题就是对牙齿的腐蚀比较厉害,第一轮下来,牙就倒了。连续一周后,我们就会形成混淆方案。”

  嘉宾们学习的兴致高涨,有的拿手机记录,有的拿笔记本整理,不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整个酿造时间多长?如何把握瓶子里的气压?怎样除掉杂质?转瓶是人工操作吗?

  今天品酒的杯子为什么不是郁金香杯呢?杜健告诉大家,为了让大家评判起泡的细腻程度和持久程度,这是瓶内二次发酵质量标准。一款起泡酒气泡越密,持久度越持久,说明一定是用心做的。“如果酒倒杯子里,气泡一两分钟就消失殆尽的话,喝到嘴里的就是松散的,用我们宁夏话就说是‘piapia’的”。

  在前往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前,一位红衣女士举着酒杯在枫叶下拍照,在贺兰山脚下留下一首“村外阡陌岑寂,林下深红浅黄”的诗。

  与去年到宁夏的感受相比,来自大地文化传播集团的醉小逸称此次酒庄体验令她印象深刻:“跟全国其他产区比起来,贺兰山东麓做得最用心也最用力。在整个产区的打造操作过程中,具有国际视野,让人惊艳。同时,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在自然风光、葡萄酒生产和故事呈现上也很系统。”

  甘肃日报记者齐兴福告诉记者,参观和体验有点有面,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每个酒庄风格迥异,每个做葡萄酒事业的人都有想法,而且比较清晰的表达了出来,让这张“紫色名片”更加靓丽迷人。(记者  裴云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