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学习强国”宁夏学习平台承办的“探秘西夏陵 走进新宁夏——‘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宁夏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区。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红寺堡区,享有“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美誉,而采访的重头戏就是葡萄酒产业。这里累计种植酿酒葡萄10.8万亩,运营葡萄酒企业、酒庄22家,年产成品葡萄酒1500万瓶,远非诗人韦应物的“一瓢酒”可比。红寺堡葡萄酒产业之盛,足以抚慰风尘仆仆的采访团一行。
红寺堡“门面”酒庄
“红寺堡酒庄”,这座以县区命名的“大气”酒庄,就坐落在定武高速边上。高速车辆南来北往,酒庄红字招牌高耸,赫然映入一扇扇飞速掠过车窗,被天下赶路人看在眼中——以路为媒,传其美名。
红寺堡酒庄,就坐落在红寺堡“门面”跟前——驶下定武高速600多米,就能抵达红寺堡酒庄。不过,采访团首先看到的是红寺堡酒庄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好的葡萄酒,七分靠种植,三分靠酿造。
红寺堡酒庄葡萄园占地5500亩,葡萄藤叶绕架攀缘两米高,内缀一串串青色小果。盛夏时节,午后阳光依然炽烈,更衬眼前这片好绿。葡萄园漫无边际,东面巍然屹立着叠翠罗山,生态之功、产业之功毕现。

“葡萄长大了吗”“葡萄每天都要浇水吗?”……来自“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的段兰英十分好奇,她发出的疑问也被当场解答:“葡萄还小呢,要10月上旬才能成熟。”“这里位于宁夏最干旱的地区,葡萄园铺的是滴灌设施,根据需要进行灌溉。”……
红寺堡酒庄副总经理姜茂才说,企业花了11年,才种出了这片葡萄园,在没有遭遇大灾的情况下,一亩地能生产500~600千克酿酒葡萄。“在降水稀少的先天环境下,这样的产量相当好!”
走出葡萄园,采访团深入红寺堡酒庄的“塑魂”之地:地下10米酒窖。110米的酒窖长廊两侧,储藏着6万多件30多万瓶酒,蔚为大观。地下清凉静谧,更兼酒香扑鼻,隔绝了户外溽热和嘈杂。
“酒窖中,冬天不低于14摄氏度,夏天不高于18摄氏度,湿度保持在75%~85%之间,为酒体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姜茂才表示,经过酒窖数年的陈酿,葡萄酒口感更加复杂、味道更加醇香,塑造出酒体灵魂。
酒窖中,赫然陈列着一款“1236”标识葡萄酒,那是为了纪念“1236”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21世纪前后,宁夏为红寺堡引来黄河水,让这片荒芜之地焕发了生机,先后安置了23万余名西海固移民,发展起葡萄酒、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
得知姜茂才分管红寺堡酒庄销售业务,2024年营收1420万元,安庆市委讲师团陈大士赞叹:“种植、酿酒、销售、做品牌——红寺堡酒庄实现了产业一体化。”
的确,红寺堡酒庄贯穿一二三产业,近年来更是不断发力文旅产业:建成鲜食葡萄观光长廊、采摘园、垂钓园,开展葡萄酒文化博览、会务接待、餐饮住宿,不断丰富葡萄酒主题体验,日接待游客千余人。
酒庄刮起“中国风”
东方裕兴酒庄,是一个尽显“中国风”的酒庄,他们的葡萄酒品牌,更蕴藏了红寺堡人的精气神。
酒庄酿造的“戈蕊红”品牌系列葡萄酒,取“戈壁滩上绽放的红花蕊”之意,勾勒出自强不息的生动形象,画面感十足。
“戈蕊红”有三款干红葡萄酒:“金樽”“玉碗”“夜光杯”,名字取自“莫使金樽空对月”“葡萄美酒夜光杯”等经典诗句。以古人饮酒器具为今朝葡萄酒命名,雅致非常。
截至目前,戈蕊红系列葡萄酒斩获国内外奖项171个,连续四年捧得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大金奖。日前,在全球最大规模的葡萄酒赛事“2025年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中,“戈蕊红·夜光杯”2022年份荣膺“赛事最优”,这是中国葡萄酒在该赛事中取得的历史最佳赛绩。

在东方裕兴酒庄,“学习强国”宝鸡学习平台编辑部负责人黄河,第一次了解到葡萄酒全流程酿造工艺,感到“眼前一亮”,惊艳于红寺堡葡萄酒产业的科技加持。
东方裕兴酒庄销售总监张志学端起一杯干红葡萄酒,看酒体,嗅酒香,向采访团展示红酒品鉴之道。
“红酒挂杯,是怎么一回事儿?”“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执行总编辑赵红现场请教。
“从红酒挂杯的粗细和流速,我们可以判断酒龄长短和酒精度高低,准确度八九不离十。”张志学轻晃酒杯,现场展示挂杯痕迹。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东方裕兴酒庄,采访团看到一名女主播在线推介戈蕊红系列葡萄酒:“这是一款小甜酒,适合女士饮用。它也象征着爱情,可作约会用酒。”
张志学说,东方裕兴酒庄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开设账号,在线推介屡屡征服国际评委的葡萄酒,现已开拓广东、福建、湖北等十几个省份市场,其中既有100多元一瓶的亲民酒,又有近2000元一瓶的高端酒,迎合不同市场群体需求。
红寺堡葡萄酒,一头连着品质生活,一头系着民生大计。据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葡萄产业办公室主任韩鹏介绍,每年,红寺堡葡萄酒产业产值近7亿元,带动劳动力就业60万人次,创造劳务收入6000万元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酒中自有家国情
采访团走进红寺堡酒庄大厅,迎面就是一面“土墙”,上书“红寺堡”三个大字。酒庄名、背景墙皆有故事——
10年前,白军投资建设酒庄时,发现“红寺堡酒庄”已被注册。他远赴安徽,高价从注册人手中买下这个魂牵梦绕的名字,开始酿造自己以及更多人的甜蜜人生。
细细看来,这面“土墙”呈灰、黄两色。正中央的棕灰色土壤,是沙土和灰钙土——这种土壤在红寺堡十分普遍,十分适合种植葡萄。四周的黄色土壤,正是黄土高原上常见的肥沃黄土,适合种植庄稼,代表土地的生命力。
“土壤,才是财富之源。”姜茂才感叹说,红寺堡酒庄不敢忘本。
行胜于言。红寺堡酒庄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规模并不算大,却建有一座葡萄酒博物馆,追溯葡萄酒产业以及红寺堡开发的“前世今生”,提醒人们不忘来时路。

“2014年,红寺堡酒庄还是寸草不生的荒漠。我们把沙丘推掉,挖酒窖、盖房子、种葡萄。在工地上吃饭时,一阵风刮来,碗里落的都是沙子,吃着直硌牙。吃水,要从镇上拉;洗澡也要到镇上淋浴,喷头水量很小,洗一次要个把小时……”
姜茂才指着照片现身说法,讲起红寺堡酒庄创业之艰难,和采访团当日看到的“希望田野”相比,今胜昔太多。11年来,红寺堡酒庄书写了一部艰辛辉煌的历史——这也是红寺堡开发的生动写照。
吃水不忘挖井人。姜茂才解释巨变之因: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把黄河水上扬300米“提到”红寺堡,激活了这一方土地。
“真的,这11年太伟大了!”参观结束,北京延庆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主任卫京京发出由衷感叹:新时代了不起!

今年,对于姜茂才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他从事葡萄酒产业已整整30年。他从银川一家国有企业的销售干起,辞职后远赴内蒙古发展,后来辅佐白军创建红寺堡酒庄,把酒庄一路做大到今天。作为红寺堡的拓荒者,姜茂才干出了一番“甜蜜事业”。从他声情并茂的解说中看,这位宁夏葡萄酒业界“元老”,已然把自己视作红寺堡的一分子。
纵观红寺堡葡萄酒产业,无论是酒庄名称、红酒品牌、葡萄酒人,都打上了深深的地域烙印,融入了浓浓的家国情怀。一杯葡萄酒,蕴藏着红寺堡的风土人情,也蕴藏着移民搬迁的富民“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