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正在成为贺兰山东麓现代化酒庄的“刚需”。在产业数字化、智慧化的转型下,科技手段正为传统葡萄酒产业带来了全新活力,甚至一台手机就可以实现从葡萄种植的精准监测到酿造过程的精细把控。
借“算”发“力”,贺兰山东麓的紫色“数据链”逐渐延长,越来越多的酒庄走上智慧发展之路,产业发展也“创”出“质”变。
“天空地一体化”管理尽在掌握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数字化平台的数字化平台展示大屏上,一幅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数字地图徐徐展开,山川、风土、酒庄、基地、酿造车间……一切尽在掌握。
物联网技术如同一条条隐形的纽带,将葡萄园、酿造车间与数据中心紧密相连,覆盖产区60.6万亩葡萄种植基地以及261余家酒庄的庞大产业网络映入眼帘。凭借云计算、卫星遥感等技术,“天空地一体化”种植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从土壤墒情监测到灌溉预警,从霜冻灾害预防到葡萄酒品质追溯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
“以GIS地图为底图,产区分布一目了然,当我们聚焦永宁产区时,不仅可以清晰查看当地酒庄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还能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以及独特的气候环境,对产区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汪蕾介绍,现在,平台已积累了近7000万条葡萄园气候数据,凭借AI大模型算法,基于这些海量数据,可以实现了葡萄霜冻预警和灌溉预警等功能。
平台数字酒庄对接了300多个发酵罐的生产情况,这些发酵罐通过传感器与平台无缝对接。“生产人员在手机上就可以远程进入任意一个发酵罐,查看发酵监测记录以及工艺执行情况,同时,通过自动监测手段,实时对发酵温度、微量气体等影响葡萄酒生产的元素进行预警,确保葡萄酒酿造过程的精准把控。”汪蕾介绍。
作为宁夏首个葡萄酒产业“开放共享”技术创新平台,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汇聚了9个方向的15位首席专家、12个创新团队,涵盖11所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并联动31家产区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中心还集成了近10年来在产区积累的近40项科研成果,进一步帮助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品质、突破局限。
智慧加持 葡萄苗“解渴”又“解饿”
立秋时节,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全面进入转色期,在长城天赋酒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一条条滴灌管挂在葡萄藤上,管带上均匀分布着细小的滴孔。这是酒庄采用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通过智慧化手段不仅可以实现水肥同步供应,还能精准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让葡萄苗“解渴”又“解饿”。
“过去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一亩地一年要用水700至800立方米;现在采用滴灌技术,每亩地年用水量只需220到260立方米,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和发育,也有助于葡萄品质稳定。”长城天赋酒庄种植师刘慧斌,打开手机上的智慧葡萄园灌溉数据平台,传感器采集回传的土壤温湿度、气象数据及灌溉流量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为他及其他葡萄园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智慧灌溉不仅节水、节肥,还节约劳动力。漫灌300亩地至少需要5个劳动力,现在基地7000多亩地采用滴灌系统,5个滴灌人员就够了,方便又高效。”刘慧斌说,近期正值汛期,病虫防治也被提上了日程。
记者在葡萄园看到,一台六轮驱动无人车,搭载240升药箱,4组水泵和雾炮,灵巧的车身在葡萄藤行列之间往返。“最早,整个产区葡萄园的施肥需要人工操作,后来发展机械化作业,但产区用工难、效率低、成本高是所有酒庄都面临的问题,智慧农业设备的无人车,无疑是为产业发展插上了智能翅膀。”刘慧斌介绍。
生产工具的智慧化升级,是产业革新的缩影。当人工作业被智能机械替代,也正说明贺兰山东麓正以其前沿的探索向世界展示其独有的魅力。(作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