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产区动态

走进闽宁镇、白芨滩和葡萄酒庄——三位外国青年眼中的宁夏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2024-06-12

  

 

外国青年游览途中合影。

  

 

外国青年在闽宁新貌展示中心参观。

  又是初夏好时节,塞上江南展新颜。

  近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主办的“全球发展青年领袖之家”中国行活动来到宁夏站,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古巴等13个国家的青年,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走进闽宁镇、化工基地、葡萄酒庄,近距离接触贺兰山、黄河和沙漠,了解宁夏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生态治理等经验做法和成效,以青年眼光观察和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

  马来西亚青年苏仪芳

  宁夏治沙成果让我感到惊讶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当青年们走进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眼前的景色时,纷纷拿出手机录像、拍照。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沙漠。在我的印象里,沙漠就是一片光秃秃的沙地。在这里,我没有想到会有绿油油的植被,真让我感到惊讶。”来自马来西亚的苏仪芳感慨。

  白芨滩保护区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银川河东灵武市引黄灌区东部荒漠区域,这里曾经风沙肆虐,是宁夏引黄灌区与沙漠“抗争”的前沿。

  “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沙漠化治理,毫无疑问,宁夏人民积极防沙治沙,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宁夏治沙的经验与技术值得所有人学习。”来自斯里兰卡的安喜乐告诉记者。

  在白芨滩,经过三代人70多年的努力,共累计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林草覆盖率达41%,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20公里到30公里的“绿色长城”,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地区的生态安全。

  与安喜乐不同,苏仪芳对全球气候变化关注更多。听完讲解员介绍后,苏仪芳告诉记者,她除了惊讶于眼前的景象,更多的是对白芨滩治沙人的敬佩。“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气候变暖,谈可持续发展,我觉得持续做这种绿化工作,特别是在沙漠这种地方,这种努力是值得被肯定的。”苏仪芳说。

  为了更好体验防沙治沙工作,青年们还在白芨滩栽下了一棵棵松树苗。“栽树的过程虽然累,但是很开心,在这里我看到了宁夏人民积极防沙治沙,把‘沙漠变成绿洲’的绿色奇迹,令人敬佩。”来自俄罗斯的梅丽莎说。

  离开白芨滩的时候,回首望去,白芨滩像一条绵延的绿色丝带,柠条、沙柳、猫头刺点缀其中,树木随风摇曳……

  俄罗斯青年梅丽莎

  从没想过一个地方能实现这样快速的发展

  道路干净整洁,阳光透过绿树投下斑驳的光影,红瓦白柱的古朴建筑点缀在道路两旁,构成了一幅宁静美好的乡村小镇画卷。

  这里就是永宁县闽宁镇。走进闽宁新貌展示中心,参观了情系闽宁、东西协作、全面脱贫、乡村振兴、殷殷关切五个篇章的展区,了解闽宁镇27年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历史性巨变。

  “没想到”是青年们说得最多的话。

  在西海固展区,梅丽莎听到讲解员说“什么叫穷?”她愣了一下,而后继续听到“锅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衣,这是西海固人20世纪后半叶真实的生活写照”。“我们来的时候看到这里的人们现在的生活很美好,真没想到他们以前生活这么艰苦。”梅丽莎边参观边感慨。

  1996年,位于东海之滨的福建省与地处西北之塬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由此打开;1997年,启动一项根本性工程——“移民吊庄”,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闽宁村”,1998年、1999年……时光轴上,闽宁新旧貌极速转换,梅丽莎久久驻足。

  与此同时,一组数据也格外醒目:如今闽宁镇种植酿酒葡萄8万亩,葡萄酒年产量2.6万吨;蔬菜水果产值达8004万元;肉牛存栏量达2.5万头,羊存栏量达11.3万只。

  “从没想过一个地方能实现这样快速的发展,这应该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梅丽莎说。

    斯里兰卡青年安喜乐

  宁夏葡萄酒让我看到了绿色希望

  穿过林荫道,路过“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石碑,恢宏大气的中式园林建筑映入眼帘。青年们又来到宁夏志辉源石酒庄。进入院内,石墙、石砖、石瓦、石板路等越来越多的“石”元素让代表团成员眼前一亮。

  志辉源石酒庄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最适宜的纬度、充足的光照、从贺兰山上冲刷下来沉积而成的土壤和从黄河引灌而来的水源,让这里孕育出数家知名葡萄酒庄,而志辉源石酒庄就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家。

  现在的“花园酒庄”,十几年前还是一片废弃的采砂场矿坑。借着自治区发展葡萄酒产业的东风,1998年至2008年,志辉源石酒庄庄主袁辉花10年时间进行平整修复,于2008年在废弃采砂场上动工建设志辉源石酒庄。建设时,他们“就地取材”,从地上建筑到地下酒窖均用贺兰山废弃石料垒成,其主打葡萄酒品牌也被命名为“山系列”和“石黛系列”。“很难将眼前这样古朴典雅的建筑和矿山砂石联系起来。”安喜乐说。

  青年们还来到地下酒窖,了解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风土和气候特点,以及葡萄酒的品种、颜色、香气等等。“据我了解,每年都会有1亿多瓶宁夏葡萄酒走向世界。”安喜乐告诉记者,这里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还给人们带来了绿色希望。

  从黄沙漫漫到生机盎然,贺兰山东麓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贺兰山下的生态之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实践。安喜乐表示,在这里,他们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美诠释。(见习记者 贺紫瑞 何婉蓉 文/图

责任编辑: